中国制造业出海—印度篇

Author photo: Dora Zhu
ByDora Zhu
Category:
Technology Trends

 

Keywords
制造业, India, China

Overview

目前中国企业出海已不鲜见,前有tiktok、富士康,后有比亚迪、小米等。ARC整理分析了富士康和比亚迪在印度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海印度的一些容易忽视的现实,为企业提供参考。

富士康

富士康和印度合作项目中最广为人所知的是价值高达195亿美元的半导体项目。

据财联社报道,2021年12月,印度政府批准一项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企业可以申请财政支持,政府将承担芯片工厂的一半成本。2022年2月,富士康与韦丹塔合作宣布成立一家价值195亿美元的合资企业,生产半导体和显示器零部件,富士康将投资1.187亿美元,持有该合资企业40%的股份。据悉该项目也申请了印度的财政支持。

2023年7月,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表声明,退出合资企业,具体原因未说明。

印媒猜测原因:2023年6月,该工厂因无法达到印度政府的标准,无法取得数亿元的补助。也有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此举更大概率是为了其他项目和印度政府讨价还价。

除了该项目,富士康已在印度布局良久,特别是位于Sunguvarchatram 的 iPhone 工厂自2019年成立之时,已获得富士康多次投资。之前该工厂生产的都是iPhone旧款手机,但2023年开始和中国同步生产最新款。

有趣的是,该工厂之前的利润和产品的良率都低于中国工厂,但富士康仍然花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将中国的工程师运到印度,给当地员工提供培训。当地的政府配合富士康工作,将法定工作时间8小时提高到12小时,此举造成众多负面影响,罢工、失火、抗议时常发生。终于在2023年9月,富士康表示 Sunguvarchatram 的良率已经和中国一致,最新款的iphone 印度制造占比高达12%。 

据公布的数据,2022印度富士康的员工人数已达到4万人,2023年8月份富士康追加投资了6亿美元扩张印度工厂,还计划用3年时间在印度增加16万工人,将印度工厂的员工人数增加至20万,产能将与郑州富士康相当。

总的来看,尽管受挫,但富士康深耕印度的计划没有改变。然而富士康的印度投资战略却充斥着违背着商业理性的味道,一方面印度的产品良率虽然数据上已经和中国一致,但缺乏完整的供应链,大量零配件要从中国运往印度,利润率锐减;另一方面,政策复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劳动力的质量,富士康的生存环境远不如国内。

追溯到富士康每笔在印度的投资,都离不开苹果的影子,绝大部分投资都是苹果处于分散风险的考虑,要求富士康作出的抉择。

然而苹果的“去中国化”真的仅仅是将工厂搬到印度就可以达成的吗?也许纬创是个很好的例子。纬创是第一家在印度生产iphone的公司,被印度财团关注,最终由于利润过低和水土不服,被塔塔集团低价收购。

但据印媒报道,塔塔集团在电子代工业务上不断增资扩产,招兵买马,甚至拿出了20%的“加价”待遇,大挖富士康印度工厂的技术人员。而iphoneCEO库克也早已有培养印度本土代工厂的想法。看来“去中国化”的程度远比富士康预计得深刻,预计未来塔塔集团和富士康的一场大战必不可免。

比亚迪

比亚迪是中国车企探索印度市场的“先锋”。

2007年,比亚迪在印度公司成立。2015年,在印度众多利好政策下,比亚迪与印度本土企业Olectra Greentech合资成立Olectra-BYD公司,合作生产电动巴士。2016年该公司中标孟买电动公交车项目。2018年由Olectra-BYD生产的电动巴士投入使用。2021年11月1日,比亚迪印度官方新闻稿首次出现这样的描述:公司战略上瞄准印度乃至南亚,已逐步发展成为南亚地区总部,实现了集团在该地区的本土化战略。此时在印度的货车和公共汽车市场,比亚迪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塔塔集团。

在经营模式,比亚迪也深谙“本土化”的重要性。在经销商的选用上,本土化是重要的“加分项”;在融资网络方面,比亚迪印度公司也倾向于和当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在人才的选用上,比亚迪印度公司的高层大部分都为印度的本土居民。

但好景不长,近两年比亚迪在印发展遇到了多层阻力。首先是舆论压力,印度媒体纷纷报道,比亚迪违背了“印度制造”的初衷;接着是利润压力,2023年4月印度政府再提高进口汽车关税10个点至70%,削减比亚迪利润,扶植本土企业; 最后是是政治压力,印度的税务部门对比亚迪进行调查,以“税费缴纳不足”为由要求补缴7.3亿卢比税款(约6350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2023年7月比亚迪取消了10亿美元新建印度厂房的计划。该厂房是比亚迪和印度私营企业基建巨头Megha共建,比亚迪只出技术,Megha出资金。审议过程中,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拒绝了该计划。

据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建厂的合作模式和之前的外资or合资企业合作模式并不一致,有可能是政府拒绝的主要原因。之前任何制造业企业来印度发展,必须要建立工厂,把工厂供应链放在印度。而比亚迪只愿意出技术,且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对于比亚迪来说,此举进可攻退可守,没有大量资金支出,有几率赚取利润,如果印度政府想通过巨额罚款来遏制公司,比亚迪可以直接放弃并不先进的技术,全身而退。显然,这不是印度政府乐见的。

印度出海是不是一个好选择?

中企出海印度并不鲜见,因为印度人口决定了它是潜在的巨大市场,综合多个出海印度的企业,我们发现了以下事实:

1、出海印度的利润并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高。除了劳动力便宜,其他一切都很贵。一方面,印度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大量的零部件仍需要从中国运到印度,物流成本升高;另一方面,印度对制造业很多产品设置高额关税,提高企业成本。

 

2、出海印度,企业不仅仅需要考虑商业利益,更需要考虑企业和印度商业文化、当地政策执行者、土地所有者和劳工团体对抗和沟通的隐形成本。

3、从长期来看,印度限制中国制造业的政策倾向并不会发生转向。从印度角度来看,工业化需要市场和劳动力,印度的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它唯一一个有潜力复刻中国工业化的国家。如果印度政府的领导者想要印度长期经济成长,走第三产业的路线是无法长久的,那么必然选择工业化,显然“印度制造”就是证明。由于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性价比,只要印度开发市场,那么中国产品可以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印度想要工业化只会选择向中国开放部分市场,而将大部分市场留给本土企业。这样才能保证印度的市场为印度本身的发展提供动能。这也是意味着,目前印度对与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的接纳仅仅是获取技术和供应链的需要,终极目标是让技术和供应链本土化,而不是真的放任外资企业在印度开疆拓土。印度限制中国企业的政策选择切合印度核心国家利益,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改变的可能性,企业需做好准备。 

4、印度是“有潜力”的市场,而不是“成熟的、充满商机”的市场,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危机四伏”的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叶海林表示,风险偏好型的企业更有可能在印度追求到短期利益,但长期的重资产投资需要谨慎再谨慎。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r to provide feedback on this Insight, please contact your account manager or the author at [email protected]. ARC Insights are published and copyrighted by ARC Advisory Group.  The information is proprietary to ARC and no part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prior permission from ARC.

Engage with ARC Advisory Group

Representative End User Clients
Representative Automation Clients
Representative Software Clients